什么是科学之美?科学之美在哪里?如何呈现科学之美?参加第十三届“科学之美”上海市青少年摄影创作实践活动的同学们,心里都怀揣着这些问题。4月8日下午,200多名中小学生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多功能厅以及利用腾讯会议,聆听了上海世博会博物馆we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世博会博物馆馆校合作项目袁稷老师围绕“科学之美”摄影活动而做的专题讲座,在大量迷人的作品中逐渐解惑科学之美。
袁老师结合自身工作,以摄影作品为载体向同学们分享了世博会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科研开发合作、艺术内容创作、创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成果,其中昆虫显微摄影、植物种子显微摄影、天文摄影等方面的精彩作品给同学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让大家感受和理解了科学之美的真谛。
讲座中袁老师提出了在普通的风光摄影中如何体现作品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日月星辰和自然景观的融合中呈现科学之美的建议;他用一幅画面内容是蜡烛熄灭瞬间的微距获奖作品形象说明好的作品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的科学现象,不要忽略生活中的科学,不要轻视生活化的作品,这种观点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整场讲座,袁老师紧扣摄影创作中科学性、艺术性、拍摄难度三个重要评价指标,给同学们展示讲解了大量精彩的个人作品和许多世界级大赛中的优秀摄影作品,让大家感受到了摄影作品中的科学之美,激发了同学们去探索、发现科学之美、创作科学之美的动力。
“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这是100多年前法国著名文学家福楼拜曾作出的展望。相信在第十三届“科学之美”上海市青少年摄影创作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将用自己的作品实现这个展望。
第十三届“科学之美”上海市青少年摄影创作实践活动作品投稿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