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天地 气象万千” 篆刻文化系列讲座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 2022-12-13 来源: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为了进一步做好“篆刻进校园”,弘扬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本学期上海市艺教委篆刻专业组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依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的人才优势,举行了四场篆刻文化专题讲座,分别为王客老师主讲的《古玺印章的空间形态浅析》、张索老师主讲的《印章边款里的文化内涵》、顾琴老师主讲的《印象的绵延——谫论印艺术视看方式》和崔树强老师主讲的《印章里的美学思想》。该系列讲座较全面地阐释了篆刻学所涉及到的技法、史论、美学及文化内涵。上海108所篆刻特色学校的篆刻书法老师和相关人员聆听了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汉字自信。汉字承载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篆刻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印章作为验信的工具和个人身份的象征,已传承了三千余年。从元代开始,印章走向艺术自觉,成为特有的篆刻艺术,它与诗、书、画并称“四绝”。在古文字已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篆刻艺术仍被广泛使用,可见篆刻艺术当之无愧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在青年群体中进行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传播民族技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通过篆刻了解汉字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特殊意义。

图片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海纳百川”为特质的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这里交融。上海也是近现代篆刻重镇,一百多年来产生了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马公愚、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陈巨来等大师,以及今天活跃在中国印坛的一批名家,上海被篆刻界称为“中国篆刻的半壁江山”。近年来,上海在推进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建设,从大中小学校篆刻活动来看,已具一定规模,举办了众多的篆刻类活动。华东师范大学被列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在辐射带动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所培养的学生已成为上海篆刻教学的一支有生力量。本次讲座旨在提升教师篆刻方面的知识修养和实践能力,为篆刻的普及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片
图片

讲座回顾

图片


图片

王客,本名王方呈。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秘书长,徐汇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图片


图片

王客老师主讲的《古玺印章的空间形态浅析》以古玺印的创作为主题。从古玺印的概念和制造工艺谈起,讲述了古玺印的历史源流与古玺式印章的创作。其重点分析了古玺印中的“方圆”、“虚实”、“秩序与变化”、“统一与对比”、“和谐与张力”、“朴茂与舒朗”等审美元素,并结合自身篆刻创作的实例,为听众讲解了古玺式印章创作中字法选择、章法处理、印面效果营造等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索,原名张纯凡,号石头记者,别署蛛砚斋主。1962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作品近百次入选全国、省(市)各类专业展览,出版有《张索印选》《高等师范书法教程》《持敬集》等;编有《汉字之美》《海派篆刻名家系列——马公愚集》《篆刻聚珍——方介堪》《钵水斋书翰选粹》等。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


图片


图片

张索老师主讲的《印章边款里的文化内涵》对篆刻的当代意义,以古文字活化石为导引,介绍了篆刻是标题文学的最佳载体。重点分析了传统语境与新语境的不同,强调篆刻边款文辞是篆刻家文本原创的重要体现,也是必备修养。讲座以藏在姓名中的文化智慧、读书人的精神家园、挥之不去的乡愁、周而复始的干支纪年、篆刻边款的不灭记忆等十个板块介绍了印章中的文化内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顾琴,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导,中国女书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书协理事、女书家委员会秘书长,普陀区书协副主席。曾参加《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届篆刻展》《首届国际篆刻展》《全国妇女书法展》《中日篆刻家邀请展》等专业展。2015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2020年度荣获中国书法风云榜“创作潜力人物奖”,2020年度荣获“上海书法学术奖”,曾应邀赴日本、西班牙讲学和交流。


图片


图片

顾琴老师主讲的《印象的绵延——谫论印艺术视看方式》从“印艺术视看路径”生发研讨,深度挖掘篆刻艺术审美重点,以此阐述对当代篆刻“新境”的诸多思考。

顾琴老师以自身印学艺术研究为原点,引其多年书印艺术创作为实证素材,结合对书印经典之作的细节分析,引领听者自觉探寻篆刻艺术现代化生成的路径,促发听者思考印艺术不断绵延进步的文化内涵。她试图通过此次讲座,引领听众自觉深思有关书印艺术审美形态、创作思维、作品呈现、文化精神、人文涵义、书写实践等多方位、多层面的审美效能及育成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崔树强,北京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美术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上海市书协理事兼教育与交流委员会秘书长。出版专著10部,主编和参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8项,《中国书法》杂志3次作学术和创作专题介绍。曾获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科二等奖、重庆市第八次社科三等奖等,2019年在上海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和新书首发式。


图片


图片

崔树强老师主讲的《印章里的美学思想》是以篆刻里的美学思想为主题,从印章与篆刻的区别与联系为出发点,指出了篆刻审美是从物象到字象、到书象印象再到心象的过程。讲述了篆刻的即兴性与挥洒性、天然美与装饰美。并以徽、浙二宗为例,重点强调了篆刻是心的艺术而不是形的艺术,从哲学的角度为听众讲解了篆刻创作中蕴含的美学元素与美学思想。

图片



 市艺教委篆刻专业组聘请专家和一线名师,围绕篆刻新课程,侧重教学实践,将于12月中旬启动共15场系列篆刻教师培训工作,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