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学会尹后庆会长:校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未来
发布时间: 2021-12-01 来源: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此次会议希望我能讲述校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因为时间非常紧,我只能以讲未来为主,但我会简要回顾一下历史。我曾经工作的岗位是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但当时我并不分管教育系统的校外教育,所以今天我到这里来讲话,本身就跨界了。其实,今天我们讨论校外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跨更大的界,需要从教育系统走向社会,在更宽广的视野里来看待这个问题。

上海的校外教育,已经有65年的历史了。最早除学校教育以外,由政府去建立一个校外的机构,比如,建立一个校外的少年之家或者青少年的科技活动站,是在1956年。从那个时候开始,校外教育体系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建立起来。建立了各种门类的机构,比如,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站以科技活动为主,少年宫以艺术活动为主,也有文学创作或者航模船模的制作,少年之家还有些书法、小制作和棋类、乒乓球等等。

到80年代,上海所有的区县都有青少年科技活动站和少年宫,都有青少年劳动教育中心或基地,都是在学校之外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是上海校外教育长足发展的年代。到90年代校外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丰富。可以说,80年代、90年代,校外教育的体系不仅很完善,而且活动开展得非常丰富。

到2000年以后,校外教育发生了两个情况。一是文化补习的兴起。校外文化补习80年代也有,但当时规模小。补习是个别老师的行为,或者有些学校退管会注册了一个补习学校,是以本校为范围的补习活动,没有成为大规模的社会培训企业。

二是市场化的冲击,因为这些校外机构都是政府举办的,拨款有限。在广泛的社会艺术等的需求兴起之后,这些机构不具备迅速扩张能力去应对整个社会的校外教育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后,政府主办的校外机构继续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是力量有限。在市场化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对校外教育需求大规模增长,大量的培训机构就出现了,所以现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考虑今天的校外教育。

双减背景下,我们如何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谈一下趋势。


第一个角度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我刚才前面讲到我们上海的校外机构体系是比较完善的,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上海16个区县,有21家校外教育单位,这21家是指21个法人单位,比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一家,但它有7个办学点。全市校外机构的教职工有1600多人,做的工作是在场馆组织艺术、科技、体育、军训、劳动等活动,或者把这些活动送到学校里面去。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校外机构非常关注个性化需求。那个时候学校里很多学生的科技、文艺特长是在少年宫、少科站培养的,学校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当时其实就关注了个性化。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个性化的需求更加凸显出来,整个校外机构为了满足这方面需求做了很多工作。

我今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感觉到新时代真的有非常大的变化,我们都追求美好生活,什么叫美好生活?我们从更多的关注物质层面的丰富转向关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并重的生活。特别是我们从温饱型的小康到全面小康这个过程中,财富不再是人们感到幸福的绝对要素,不是说你有钱你就感到幸福。

现在,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应该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需求。我们应该看到今天生活方式变化、文化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提升,这一系列表征了内心感受的软性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了。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人格。新的社会人格的构建需要重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层面的交往,需要从人格品质、道德修养、情感质量、责任意识这些精神层面去实现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教育内涵必须提升,学校内部的教育和校外教育,都应该关注人的这种需求。

说一下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一门艺术的具体技能。艺术教育如果体现立德树人的功能的话,它一定是隐含在精神结构深层的,为人们提供价值方向和精神营养的教育。因此,如今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我们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可能从唱歌开始,从音乐课、美术课开始,但是其实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的具体技能,而是高于艺术之上的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敏感发现,艺术教育是唤醒人对生活美感的一种教育,因此,它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

我们大家已经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文件里面看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北大财政研究所在疫情以前他们送给我一份报告,我把这个报告的内容呈现给大家,很多数据都反映了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学生艺术等兴趣学习的需求在增加。这是一线城市中小学生兴趣班的参与率,兴趣班不是补语文、数学、英语,比例已经非常高了。小学47.5%,初中24%,高中10.1%。

城镇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孩子妈妈受教育年限比没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多1.2年。

小学阶段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高于补习参与率;到初中阶段兴趣班参与率出现大幅下降,只有母亲学历水平为本科以上的学生,兴趣班参与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城镇地区有兴趣班支出的家庭生均家庭教育支出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1.9倍,家庭总收入是没有兴趣班支出家庭的1.3倍。

第二,从深化教育改革的角度分析。教育不仅要使人掌握知识,促进人的理性提升,使人获得人生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应升华人的灵魂,明确人生的方向。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要真正作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改变。要将人生体验的机会与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结合起来,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为强烈、执着,使学习成为学生丰富和感知人生价值的生命过程。课堂最值得关注的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情景中进行。场景与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让知识与生活建立直接联系,从而在学习中让知识与能力、与情感同步得到发展。因此,校内和校外的连接和协调会越来越重要。

第三,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学习方式的空前革命,学校学习组织方式也需要变化。学习工具的多样性和泛在学习的普遍发生,正规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的学习的界限日益模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事实性知识,而且需要程序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后两类知识一定是在情景化、在做中学,在项目化、在体验式中才能产生。

未来学习是打通知识记忆、概念理解、视野拓展、主动发现、思考判断等彼此界限的过程。青少年校外活动机构不仅帮助学习者高效建立知识系统,拓展认知界限,同时推动价值观念、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升华。

未来,青少年校外活动机构在校外教育领域将发挥主导和引领的作用:

01

要成为倡导新理念、坚持公益性、运用新技术、创立新模式的先锋;

02

要成为坚持五育融合、培养核心素养、适应多样需求、探索育人规律的基地;

03

要成为协调社会力量、坚持同向发展、汇聚教学资源、提供优质服务的枢纽。

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努力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全系列的校外教育格局;形成与校内教育相互交融、有益互补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让优质校外教育资源惠及所有的青少年学生。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学习型社会构建中,以教育信息化手段大力推动校外教育理念、模式和技术手段创新,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终身化的现代校外教育服务,实现更大范围的校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