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以“构建高质量校外教育新格局”为主题的论坛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顺利举行。立足新征程“五育融合”的时代背景,汲取党的百年教育思想的积极经验,论坛汇集了有志于素质教育、有为于校外教育的众多有识之士,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为校外教育下一个发展历程出谋划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名誉会长薛明扬、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建荣等领导嘉宾出席论坛,市教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区教育局负责人、部分学校校长、21家区校外教育单位负责人及市科艺中心的领导干部共同见证了这场思想交锋的盛宴。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协办。
基于“双减”背景,为更积极地回应社会对课后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更精准地指导和督促本市校外教育单位,“上海市校外教育质量评测中心”(以下简称“质量评测中心”)经过长久酝酿,正式成立。
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市中体协名誉会长薛明扬、市科创委员会主任杨建荣共同为“质量评测中心”揭牌。倪闽景副主任为仪式致辞。当天的揭牌仪式由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主持。
主题论坛由中国学校教育战略咨询专家沈祖芸主持。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作主旨报告。报告聚焦学生成长的核心需求,从市区两级校外教育单位的主体作用、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及市场供给关系的平衡来谈论校外教育应当变“阵地”为“枢纽”。在需求与供给的两端,在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两端,校外教育应当永不停止探索,在优质均质上思考突破,在技能赋能上浸润人文关怀,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形成更加科学健康和谐的生态链。报告得到了与会嘉宾、听众的热烈反响。
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从政府立场介绍了目前校外教育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现状并畅谈了未来发展空间。她表示,来路丰厚,前途可期,新时代的校外教育当把握智能发展的脉络,奔赴协同育人引领发展的愿景,用行动讲好校外故事,用实干践行“立德树人”。
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主要回答了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从国家国民科学素养角度,社会场馆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教育治理中,以“实践之三问”来发挥自身作用。
少年得到公司董事长张泉灵从小在中福会少年宫接受艺术的熏陶,对校外教育有深刻的切身体验。结合自身从事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优势和短板,校外机构如何为“真教育”出力?张泉灵老师今天在这里给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探索的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霜叶做了题为“国际经验的警示与启示”的报告,从自然生态出发,反思我们的教育生态,高速变化的中国更加需要在校外教育中摸索新方法、新路径。
。
中福会少年宫主任郑允华围绕《让高质量校外教育惠及更多少年儿童》,论述了“立足上海,开展精准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辐射长三角,提升服务能级,推动一体化发展”、“服务全国,对接国家战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三方面内容。
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蒋东就“线上线下双驱动,校内校外共育人”,梳理了线上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同时面临的三个挑战,探索了数字化转型的区域新路。
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校长张咏梅以《打开边界 内外联动 用好资源》为主题,着重介绍了打开校园大门,引入高校资源,借助项目化学习,探索出了培养学生“设计创意”素养的新路径。
长宁区教育局局长熊秋菊围绕《同向发力,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通过内容重构、场地重组、方法重塑及管理重构,不断优化统筹公益性校外教育资源,构建区域跨学科教育磁场。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陆梓华也从自身角度,参与了现场交流。无论是宏观政策层面抑或是微观具体的感触,正是有了许许多多每一位积极参与到校外教育领域来的热心人士的关注,方才能燃起校外图谱上的一个个亮点。
教育需求有时是教育压力,但是教育智慧就在于将其转化为教育驱动力和应答力。市科艺中心主任陆晔在会上宣读了“论坛共识”:”上海的校外教育人要发出自己的教育共识与行动宣言,一、坚守定位;二、拓展功能;三、创新赋能;四、练强内功;五、提升格局。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要在校外教育新格局中担当革新教育理念。今天,我们将再次出发,立时代之潮头、发教育之先声、汇奋进之力量,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努力!”
本届论坛以更宏阔的视野、更开放的态度,回应时代诉求;以覃思论道的方式,凝聚各方共识。在此,能够看见现实的机遇与挑战,听“鉴”多元的声音与意见,共享集体智慧表达与优秀模式输出成果,扩容素质教育生态的荷载,共建更有价值的未来。